1、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,湿地的生态修复可概括为:湿地生境修复、湿地生物修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修复三个部分,相应地,湿地的生态修复技术也可以划分为三大类:湿地生境修复技术。湿地生境修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,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。
2、人工增氧技术1)概念:通过一定的增氧设备来增加水体溶解氧,加速河道水体和底泥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。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设备(如水车增氧机、提升增氧机、微孔曝气等)和移动式充氧设备(如增氧曝气船),可以充空气,也可以进行纯氧曝气。
3、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是专门针对那些因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而受损、污染或失衡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的技术手段。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时,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便发挥其重要作用,比如,对于受污染的河流、湖泊,可以通过生物修复、化学处理等方法来恢复水质,使水体重新达到清洁和健康的水平。
4、物理修复技术采用物理方法,如曝气、过滤和沉淀,以去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和溶解物质,从而净化水质。 化学修复技术通过化学反应,如氧化还原和吸附,去除水体中的特定污染物,以改善水质。 工程修复技术通过构建湿地、池塘等生态工程,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来修复水环境,同时加强工程维护和管理。
5、湖泊治理的智慧在于,不仅要控制外源污染,更要尊重和修复自然的内在机制,让湖泊生态在科学与自然的双重呵护下,实现真正的复苏与再生。
1、自然恢复(或被动恢复):赖于自然过程来恢复生态系统,不涉及人为干预。例如,停止污染源并允许受影响区域自行恢复。人工辅助恢复:取一些措施来加速自然恢复过程,比如重新种植本土植物、重建栖息地或者控制外来物种。
2、修复退化坡面生态系统:通过减少化肥施用,增加农家肥和固氮作物的使用;实施轮作、套作和混种;减少化学防治,增强生物防治;种植等高植物篱等手段进行修复。 修复退化林地、草地、荒地:在封禁的基础上,补种本土树种和草种。
3、景观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: 自然恢复法 自然恢复是一种依赖生态系统自然再生能力的修复方法。通过减少人为干扰,为生态系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,让其自然恢复。如,减少对某一区域的开发活动,保护湿地和植被,让生态系统依靠自身的生命力逐渐恢复。
4、综合生态要素修复:涵盖山脉、水域、森林、田野、湖泊、草原和海洋等多个生态要素的恢复工作。在修复过程中,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根据缺失的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修复,哪里破损就在哪里进行治理,以实现各要素的统筹规划和综合治理。
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内容主要包括:森林生态修复、草原生态修复、湿地生态修复、荒漠化治理、水生态修复、海洋生态修复、农田生态修复、城市生态修复、矿山生态修复、污染场地修复。
土壤修复 土壤修复是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通过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、改善土壤结构、增加土壤肥力等措施,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。这包括土壤污染物的治理、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等。水体修复 水体修复主要针对受到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和恢复。
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退化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:少施化肥,增施农家肥料;种植绿肥植物,增加固氮作物品种;轮作、套作,间种、混种;减少化学防治,增加生物防治;植等高植物篱等。退化林地、草地、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: 在封禁的基础上,补种乡土树种、草种。
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包括,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、退耕还林工程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、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、平原绿化工程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、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。
区域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:对洞庭湖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和评估,包括湖泊水质、水生态系统状况、湖岸带植被、湖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分析。生态修复目标和方案确定: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,制定洞庭湖生态修复的目标和方案,并确定修复措施的优先级和可行性。
这包括堤防加固、河道疏浚、排涝设施建设等。例如,定期对洞庭湖周边的堤防进行巡查和加固,确保其防洪能力;对入湖河道进行疏浚,提高水流的通畅性;以及在易涝区域建设排涝泵站等设施,及时排除内涝积水。这些工程措施有助于增强洞庭湖的水利调控能力,保障湖区及周边地区的安全。
法律分析: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等35个项目,进一步彰显湖南对于生态环保的重视,这些项目也为湖南的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。 中标单位及央企、中水、中铁等大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定于2018年9月9日签订平台。 年底前可全面开工。
目前,湖南省正积极实施“4350工程”,预计到2015年,通过一系列措施,将洞庭湖恢复到1949年前的4350平方公里以上。未来的洞庭湖将展现出不同的季节风貌,湖泊生态将得到修复,有望成为世界著名的风景生态旅游区,留给后人的是一幅和谐的自然美景。